再见,2020


这不同寻常的一年终于结束了,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太多的变化,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有生之年系列,写一点点文字算是对这一年回顾吧,之所以今天才写完总结大概是因为农历年还没过,觉得还没有完全结束,又担心拖延症犯了再不写掉可能后面忙起来了又是各种借口拖掉,趁着今天有点兴致一鼓作气。

这一整年基本上都是在疫情的各种关联中,从年初谣言,到爆发,四处弥漫着绝望恐慌,隔离在家期间口罩的紧缺,口罩带来的财富神话与悲剧,各地的土法封城带来的快乐,慢慢的各种经济活动与人员流动恢复,又是风景这边独好,外部水深火热。

关于疫情与武汉

疫情爆发于武汉,不太想回忆那个时间段里各种悲伤的事情,回忆一点点对武汉的印象吧。

我的老家在河南的最南边与湖北相接,省会郑州在我们那里的存在感远不及离的更近的武汉,小时候听到武汉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我的一个哥哥做生意,说从武汉汉正街批发衣服回来卖,在武汉是论斤称的,在家是论件卖的,这是我小时候一次印象非常深的震撼,因为论斤称除了买菜更多的是去卖破烂的时候,并且还可以赚很多钱,这让武汉、汉正街在当时的小脑袋瓜里留下很特别能赚大钱的印记,去汉正街赚一笔的梦想也是一直没有实现的,将来没准有机会去实现一把;

提到武汉又不得不提热干面,作为一个与湖北“接壤”的河南小城,我们那里风俗饮食习惯与河南并没多大关系,与湖北更为相似,如我们那里面食不是主食,有热干面,热干面是早餐,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最喜欢的早餐就是热干面与胡辣汤,热干面三个字映入眼睛,就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也可能是一种乡愁吧。寒冷的早上,街边小店里冒着热气的热干面,热乎乎的胡辣汤,吃完了就像是内置火炉一样不再害怕寒冷,而热干面与武汉的高度关联却让我又有一些不高兴,在北京多年,我吃过很多品牌很多地方的热干面,都算是正宗的武汉热干面,并不似我家乡肯定会加豆芽的那种,每次看到热干面加油的时候,一方面为武汉高兴,这么多人关心它,另一方面又为热干面难过,明明还有更好吃的,为啥非要把武汉与热干面划等号呢?

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与武汉有物理接触是在12年,那一年我从上一家公司离职前,做一次长时间的旅行,先回家,后从武汉坐飞机去厦门,从车站到机场坐的是一个公交车,第一次体会到陆上交通工具也可以起飞的感觉,后来在杭州也体会过,公交车开的飞起,是对武汉的另一个刻入的印象,还有武汉人特别喜欢说:老子。这个自称相当自信。

由于疫情的影响也多了大量时间去思考一些事情,再分享一些这一年一直想总结想写的一些东西,比较散,逻辑也有些混乱,就当是思考纪录。

向死而生

这个词多少有点鸡汤和鸡血,疫情的环境更真实的思考了这个问题,如果真的很快就要死了,我会怎么样?有什么遗憾,有什么值得回忆的?这个词以前我是当作激励自己努力和奋斗的一个词,假设自己很快就要死了,要更加珍惜当下的时光,把工作做好,把人生活好;这一年这个词反而变成了一个我在犹豫不定时用来作选择的词,比如有一个事情需要做决定,做还是不做,非常犹豫,标准飘忽,得失危机不确定,怎么办呢?有一个非常好的标准,假设这个事情需要一个特定的期限,如3个月,3 个月后就要死掉了,这3个月做这个事情,死的那一刻会觉得可惜吗?用这种问法问自己,第一个直觉性的反应就是答案。

自由和热情

近一年多来,移动互联网国内的空间也到顶了,从手机销量以及各大APP的日活月活增长都能看出来,当一个行业不再高速增长的时候,红海里的竞争势必更惨烈了,对于人力资源的压榨,对就是压榨,强度更大,越来越多这个行业里的人想要自由,这种自由很多时候是财务自由, 有时候是精神自由。绝对的自由永远不可能真实存在,只有相对的自由。财务自由方面有很多书专门介绍,比如经典且公正的说法是:当你的被动收入可以完全覆盖你的支出时,你就财务自由了。是不是有点意外,这跟什么北京至少需要一个小目标,二三线城市起码半个小目标之类的完全不一样,财务自由比想像中要简单。换一种思考的角度,真的自由之后你要怎么过?每天睡到自然醒,无所事事度过每一天?我是没法过这种生活的。所以想清楚不可能有理想中的自由,接受现实,活在当下,哪怕自己是一个棋子,只要是在一个更大的有意义的局里的棋子,那也无所谓,在自己可控制的范围里做喜欢的事情就是自由。在确定了这种自由之后,也会屏蔽很多负面的情绪,有更多的热情去生活去工作。

群体行为的可预测性

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按理说人组成的群体,输入了更多的随机性整体上会表现出更大的随机性,但是看起来并不是这样,群体中的个体与单个的个体,物理上是同一个人,但是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可能完全不一样。群体具有行为上的惯性,这跟它的核心人物、激励机制、历史有非常强的关系,核心人物包含了这个群体的领导者、决策者,这些人的行为同样受到了整个群体利益的约束,激励机制决定了整个群体行为走向,历史又带给群体行为上的参考与学习样本,所以群体的行为可预测性要比单独的个体更为容易。前面这一段看上去逻辑混乱的思考带给我什么呢?一个是对于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的可理解度,比如一个看着挺正常的人,为什么在公司总是做一些不太正常的决策,这跟他个人以及他的整体素质关系可能并不大,也就是有些人提到的公司基因论,这样对于一个个体就不会有太多情绪上计较,用“同理心”去思考这个群体可能的走向与行动,接下来以更有针对性的行动与之合作或者竞争;同样,对于投资公司也是,把公司作为一个群体,找到群体中影响它未来行为的关键要素,核心人物、激励机制、历史,去预估它可能的走向,以及一些当下的事情是否对于这些核心要素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有,做出对应的投资变化;如何去改变一个群体的惯性,也是同理。

关于创新

越来越觉得真正的创新的重要性,对于处于增速放缓的体系来说,真正的创新会极大拓展它的边界,是正和游戏,而不是分寸必争的零和游戏。真正的创新并不是灵光一现,而是颠覆式的、能够大规模的复现,越来越多的创新来源于组合,源于于对一个事物从本质上的重新定义,比如 iphone 首先是一个移动计算设备,然后才是电话,而不是电话加上了计算机的功能;比如新一代的智能电动车,首先是一个智能电动设备,然后是车,大量妥协的中间产物看似创新,其实都是旧时代的异形,比如以燃油车为平台打造电动车,本来就是路线上的错误,选择了容易的道路,而不是正确的道路。

类比思维是一种有意思的思维,它是用来走捷径的一种思维方式,当我们对一种事物不理解的时候,尝试把它映射到比较熟悉的事物上去,看上去理解速度会加快,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惰性;在不理解本质的情况下,更不容易去做组合,去解决总是,因为并不能非常明确的知道一个事物底层的能与不能,优点与缺点。过去的一年,我努力的尝试不使用类比这种想法,也许会影响到记忆的丰富性,也会增加向别人表述的困难,但是笨拙一点点搞明白,最后那种透彻理解带来的快乐显然不是大量简单的知道而已可以比拟的。

数据也常在创新中被强烈提及,数据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数据反映的过往系统里存在的需求和问题,数据对外是展现系统的成就(简言之就是装逼),对内是监控问题,并不能引导创新,如果数据可以引导创新,咨询公司应该是世界上最创新的公司了,显然并不是。系统越复杂对于数据需求越多,这些需求只能洞察已有问题,帮助系统消灭更多的不确定性,并且这些数据的维度永远都是已有系统里定义的,数据可以创新之后的果,而不可能成为它的因。不确定性里孕育了创新,显然数据的搜集、整理都是为了更多的确定性。

电动车注定胜利

上面提到了电动车,这里再来展现聊一聊电动车,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几个初创品牌的电动车车企市值已经超越了传统老牌车企,依然还有人不相信电动车是不远即将实现的未来。

首先从实时性上讲,电动车在产生动作信号到电机有对应的响应速度上远超燃油车,一个 100ms 左右,一个 1.8s 左右,一个不够实时的系统是无法做到真正的智能驾驶的,智能决策之后要保证快速的响应,燃油车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智能车时代,内燃机就注定是失败的。

接着从能源上讲,电是一种特殊的能源,它即可以直接驱动电机做功,又可以大规模由其它能源转化而来,我们生活中大量的能源消耗都是电,而衣食住行里一个关键的”行”,能源主要消耗还是化石能源这种比较原始的能源,这对于国家级能源安全也是不靠谱的,化石能源应该更多的去做各种材料的原料,而不是以一种低转化效率的方式烧掉。

从纯电车的角度考虑做车,而不是在一个油车的基础上转为电车,会带来很多思维的巨大变化,比如后排就应该是平的,空间利用比就应该非常大,智能化就应该是标准配置等等,然而一个产业积累了百余年,这个行业涉及到的产业、人都会以一种极大的惯性前行,颠覆者的路向来困难重重,强如 Tesla 也已经成立了 18 年,第一台车到现在也 13 年了。

线性思维与单一维度

年轻时容易偏激,除了好人就是坏人,除了是就是非,除了黑就是白,对一个人要么讨厌要么喜欢,慢慢的接触的事情和人多了,从更多的角度看待的时候,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棱角分明。大部分的人和事,哪里会那么简单的可以用单一维度来判断,叠加的维度和特征越多,事物就越立体,接受这个世界就是很复杂的现实,承认自己认知就是片面,同样会少很多不必要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失望。

线性思维跟上面的黑白分明的思维也差不多,都是把世界太简单化的结果,人们在理解的时候会与自己熟知范围内的事物比较比较,很容易就掉入了线性思维里,规模必须考虑进去,不管是扩大了规模还是缩小了规模,会有很多新的问题与以前规模下忽视的情况,盲目的用简单的倍数去理解未来趋势,注定会失败。

成功

那么什么是成功?有人说是钱,有人就是活的开心,要定义起来太困难了,不如按自己的定义来,我对成功的定义是不断的达成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钱应该是达成目标的产物,而不是目标。如果把钱当作目标,那这个目标实现的最大结果也就是钱了,并没有更大的可能性。钱是一种资源,时间也是一种资源,自己的体力、精力、智力同样是资源,它们都可以投入为达成某个目标,或者某系列的目标,而成功,也仅仅是达成目标后的一个短暂状态。

股市、基金、房子

这一年在股市上小有收获,得益于各种大放水,所有的股市资产都在涨价,相比之下,一直处理阴跌的北京房子就是在不停的贬值。优质资产之间定价肯定是有差异的,但是不可能一直有巨大的差异,不管是北京的房子还是A股里的核心资产、美股里的优质股,涨涨跌跌的都会回归它本该的价值。

这一年基本上做到了不懂不买,不是长期观察的不买,不深入理解的不买;对于买的标的,始终是好团队 > 好行业 > 好价格,满足好团队、好行业的公司不需要考虑价格,有钱就买,知易行难,读了大量的书,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才领悟到一点点所谓“股市奥义”。

买股票的“买”应该是最不值得重点关注的动作,在此之前,要花大量的时间去了解需要买的公司,它是干什么的,有什么优势,有什么劣势,了解它的管理团队,了解它的创始人,了解这家公司的历史,了解它的行业,看到团队靠谱之后,买就是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也不需要在意短期的涨跌,股市就是个不停的涨涨跌跌的过程,花大量时间真正了解一家公司之后,对于市场的短期变化就会心如止水。

作为普通人,最好的理财就是不停的投资自己,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一万次对话,真的要做投资的话,选一个费率最低的沪深300指数基金,定投它就行了。

很多人无法接受慢慢积累的过程,总是渴望快速暴富,市场快速给出自己判断的正向反馈,盯着短期涨跌,简直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作为中国人主要的资产沉淀物,房子,未来很长时间可能都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物了,很多城市的房子都是高估状态,可以把北京的房子当作一个基准,作为一个高薪就业机会众多,医疗、教育全面碾压其它城市的超级城市,北京的房子相对于很多城市来说,已经相对便宜,但是总价过高以及二套超高的首付,能参与这个游戏的人越来越少,没有流动就没有价格,还是踏实点房住不炒。

真正的客户至上

并不是满足客户所有的需求才是真的客户至上,需求有可能是由于一个错误的交互、错误的产品设计导致的,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找到 “需求” 背后最真实的诉求,满足最真实最原始的那个诉求才是正道,而不断的满足用户提出来的各种需求,走的依然是一条简单但是不正确的路。

去创造需求,这里的创造更精确来说是“发现”,没有真正的创造需求,只是这个需求之前没有人发现,或者说连客户自己也不知道,始终坚信满足更多人对更美好的向往的需求,就是真正的需求,实现了它,就是真正的客户至上。

这个世界在激励什么

如果活着是在解一道题,我们只是解题,就太被动了?想一想出题人的目的,想清楚考察点到底是什么,再去解题和复习就更有针对性了。

那么活着的这道题到底是在考察什么?它的目标是什么?它想激励的是什么?答案是创造变化,只有不断的给世界带来变化的人和事才会真正受到激励,带来极大变革的人更会得到极大的奖励,这个奖励可能是钱、声望、权利、幸福等等,唯有不断的创造出变化,才不枉这短暂的一生。

团队

什么样的团队是好的团队呢?好的团队应该是有野心、一致的野心,不停的创造变化,在变化中快速决策,快速行动,快速调整。

如果没有一致的野心,最多就叫个团伙,愿景不能一致的人不能留在同一个团队,即使这样的人能力很强,短期内能解决团队的一些困境,但是带给团队的长期来看依然是负向的影响。

所有事情最终还是需要人来做,人是团队、公司最重要的资产(茅台这种公司可能另算了),人还在就可以重头再来,做事的过程中人也会变化,团队、人、事都是一个始终变化的过程,有的会由不信变为相信,有的会由信变为不信,对于管理者来说感知到团队里的变化非常关键。

期待

新的一年,对自己最大的期待就是:知行合一。


推荐文章